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
觀心,觀情,觀自在
前幾天,我為了一些樂團上的事情而心情鬱卒,去找阿彬抱怨。
他是我在消防署的同梯,是一名愛好衝浪的人,他剛加入我們樂團,目標是成為一位稱職的主唱。
也相當的有才華,相信生活不該受到拘束,應該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,體驗生活。
在聽完我ㄧ連串的報怨之後,只是冷靜的回答我:
"我覺得你顛倒了,你想用音樂改變你的生活,其實應該是要用生活來創作音樂吧?
你的生活太單調了,應該去多接觸不同的事物,你繃的太緊了,這是創作者的大忌。"
當下聽了只是覺得更火,他根本不了解我的苦衷,我所緊張擔心害怕的東西他根本沒體驗過。
不過他講的沒有錯,封閉自我絕對是創作的大忌,但是那天我痛苦的不是創作本身。
應該講說不是我自己的創作本身,而是與人之間的關係,與人之間的創作。
有時候你必須放掉一些東西,接納別的事務,才會有所成長,格局才會擴大。
但是取捨一直是最困難的,
該保留多少的自己,留住多少的堅持,以及吸收多少新的東西?
然而甚至你你自己是什麼都不能確定,真的是沒有一個標準可言。
所謂的迷惘就是這樣產生的?
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,
某個宗教學派主張減少對於外界事務的刺激與誘惑,
然後專心一致的觀察自己內心每個念頭的起落,
最後會非常清楚明白的了解每一刻的自己,
然後發現所謂的自我,不過是每個念頭所組成的拼圖,
而看透了我的迷思。
這跟上面所提到的,多接觸不同的事物,藉以包容來擴大自我格局,是不是背道而馳?
以前我會認為完全是,然後困惑於兩者之間的取捨。
但是最近我卻發現,這兩者根本是在講同一件事,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。
講白話點,就是微觀與巨觀。
兩者的最終結果,就是要投射你所看到的影像,但是卻不執取他,不被其所惑。
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以及自在,
而這個境界出現在"心經"開頭的前三個字"觀自在"中。
很高興我能在生活中,稍微體驗到這個難以解釋的道理,雖然我還是不太能理解。
很多東西,是必須要親身體會的。
某些宗派,甚至連文字都不立,因為有時文字只會讓人更加迷惑...
所以以上我寫這麼多,其實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?
但是我認為文字是我觀察自己,整理自己思考的一個好工具。
卻不希望任何人陷入其中的陷阱當中,
你明白嗎,伊內安?
有時候我講的話會超過我想表達的範圍,但有時候卻無法表達我的想法。
伊內安,我希望你能了解~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